虎嗅·商業有味道
9min1 w ago
播放聲音
喜歡
評論
分享

詳細信息

1880年,莫泊桑在《一生》的開篇里寫道:“生活既不像人們想象的那麼好,也不像人們想象的那麼糟。”如今,一個世紀過去了,普通人的生活似乎還是在原地打轉。只不過,我們對於生活的想象,早已被層層疊疊的消費符號重塑。 極光、雪山、洱海、民宿……共同構成了理想人生的範式模板。與此同時,關於“一人公司”“下班副業”“數字遊民”的討論持續升溫,仿佛“只要表達自我,就能被看見;只要被看見,就能獲得回報”。 那現實中,為什麼投入了大量時間與情感的內容創作,最終難以轉化為可持續的經濟收益?為什麼“做自己”反而成了最昂貴的消費?當我們把“情緒價值”“自由表達”“理想生活”視為人生目標時,是否正陷入了另一種更為隱蔽的資本邏輯? 【時間軸】 01:44 “做自己”背后,消費主義的隱蔽升級 04:06 你需要的“情緒價值”,不會憑空產生 06:22 資本收割方式迭代,太陽底下没有新鮮事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