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以來,安克創新、羅馬仕等知名品牌相繼宣布召回超過120萬臺充電寶,其中充電寶龍頭羅馬仕三款型號召回量就達49萬臺。召回公告中提到的原因包括“電芯原材料缺陷”“隔膜絕緣失效”等,這背后直指電芯安全隱患。 那麼,充電寶電芯行業的現狀是什麼?在什麼情況下會觸發隔膜失效、引發爆燃風險?此次召回事件反映出的供應鏈治理失效,核心原因又是什麼?失去公眾信任的充電寶行業,又該如何挽回自己的形象? 【時間軸】 00:32 充電寶安全隱患因何存在? 03:42 供應鏈治理失效,背后的行業內卷 06:31 企業的ESG報告,不該只是漂亮的“面子工程”
95后男生中,醫美用戶正在激增。他們甚至會特意請半天假,每個月飛赴韓國體驗醫美項目,利用週五和週末儘快恢復,週一正常上班。這場醫美浪潮也正在影響國內醫美市場。 一些機構專門招聘了針對95后男士的“市場開發專員”,產品手冊也針對男性用戶進行了迭代。 做醫美這件事上,女性更願意為自己的情緒買單。而男性多想憑借形象提升,搶奪更多的“擇偶權”。那麼,他們最熱衷於做哪些項目?為何主做“輕醫美”的男性,人均消費甚至還會高於女性?而針對男性的醫美營銷,又有哪些新趨勢? 【時間軸】 03:37 “男性醫美羞恥症” 07:13 更高的客單價,伴隨著更高的獲客成本 09:59 男性醫美發展,比女性要落后五年左右
3分鐘,大定破20萬;1小時,逼近29萬!昨天YU7的首份銷售數據公布,相信很多人的第一反應都是:小米,你們確定没多一個零?而超過60%的鎖單率,更是讓見慣大場面的雷軍都難掩驚訝,將其稱為“和用戶一起打造的奇跡”。 中規中矩的定價、相對SU7更“克制”的配置,都讓YU7在當前內卷到極致的新能源車市場上顯得並不突出。那麼,它為何能在上市之初如此成功?YU7大賣之后,小米接下來的挑戰又是什麼? 【時間軸】 01:20 YU7的首銷記錄,將是中國汽車史上短期內難以超越的奇跡 03:20 “性價比不佳”的YU7,憑什麼贏得用戶青睞? 06:17 緊隨著“爆單”而來的,是巨大的“量產壓力”
6月23日,大窯擬被美國私募股權機構KKR收購85%股權的消息熱傳。大窯方對此回應“不予置評”。受宏觀因素影響,近期本土多個飲料公司已經啟動IPO規劃,一些不錯的飲料項目正在被投資機構重新關注。 不知不覺間,大窯已經成為國產汽水(市場份額)第一品牌,憑借大力的流量推廣以及深耕餐飲渠道,大窯的轉型可謂成功。但和本土其他飲料公司一樣,大窯也在面臨挑戰:面對可口和百事可樂合計超過80%的份額優勢,突圍不易。 那麼,大窯的轉型做對了什麼?若被收購,能帶來什麼資源加持?目前的“擴品類”與“全渠道”策略,又能否有新突破? 【時間軸】 01:19 大窯銷售額,近乎陝西冰峰的10倍、北冰洋的3倍 03:04 2025年的“全品類”轉型,與2022年的營銷、渠道轉型 06:58 碳酸飲料本身的增長性,正在遇到週期性變化
哈根達斯曾經的高端光環逐漸黯淡。1996年,哈根達斯以單球售價高達25元的高端價格進入中國,隨后二十年間在中國市場加速擴張。但2018年之后,情況開始轉變。到去年底,哈根達斯中國市場的門店客流量呈現兩位數下降。 衰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冰淇淋這一品類因其被吐槽 “添加劑比命都長”,正在接受消費者對健康的重新審視,高端冰淇淋行業最近兩年更是整體表現不佳。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中,哈根達斯自身的產品和價格定位問題也逐漸凸顯。 那麼,它采取了哪些自救措施,又能否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重新找回優勢? 【時間軸】 00:31 哈根達斯的下滑,始於2018年 02:38 消費者對哈根達斯的認知發生了變化 05:05 從Gelato到中低端市場,本土競爭倒逼哈根達斯變革
如無意外,小米的首款AI眼鏡將在下週正式發布。從現有信息來看,這將是一款從功能、形態上全面對標RayBan Meta的AI眼鏡,使用“光學鏡架+電致變色玻璃”的方案。實際上,小米此前就有過眾籌的“米家眼鏡相機”產品,但使用體驗不佳。 那麼,這款没有顯示屏的新品,主打什麼功能?過去一年的AI眼鏡賽道,為何互聯網大廠、AR眼鏡廠商、創業公司紛紛入局?不需要“與手機廠商做流量分成”的小米,又能在AI眼鏡市場攪起多大波瀾? 【時間軸】 01:41 為什麼小米會做一款對標RayBan-Meta的產品? 05:04 缺乏生態的AI眼鏡行業,將趨於整合? 07:33 還未充分競爭的眼鏡賽道,仍布滿機遇
自今年“3·15”晚會曝光衛生用品生產亂象后,先是網友集體到雷軍許願池喊話小米做衛生巾,接著從流量明星到零售巨頭再到頭部直播間都相繼入局,衛生巾相關話題獲得了超量關注與曝光。 女性貼身、高頻使用的衛生巾,按說市場體量大、高頻剛需大、制造門檻低、生產成本低,品牌守好底線就能守住用戶基本盤,可近年來,ABC、寶潔、自由點、俏妃、七度空間、高潔絲皆因各種問題“翻過車”。 這不免讓人產生疑問,偌大的市場為何就做不好一片衛生巾? 【時間軸】 02:33 做衛生巾簡單,做好衛生巾難 06:00 千億市場,盤踞著一批“老錢”企業 09:44 從線下商超到線上電商,逃不過渠道成本
2025年盛夏來臨之際,巴奴毛肚火鍋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正式叩響資本市場大門。從財務數據來看,巴奴在過去幾年展現出了良好的發展態勢,2023、2024年利潤均過億元;巴奴計劃未來三年大規模擴張門店,也需要大量資金投入。衝擊港股IPO既是其自身發展的重要戰略舉措,也是火鍋行業發展的一個縮影。 在上市之路上,巴奴自身有哪些獨特的優勢?在“產品主義”與高端的標簽下,又可能有哪些風險與挑戰?在規模擴張與品質控制之間,創始人杜中兵該如何找到平衡? 【時間軸】 00:14 巴奴趕上餐飲企業赴港IPO的第二波浪潮 03:10 “產品主義”定位:供應鏈與全自營,能成為護城河嗎? 07:36 增速放緩背后,火鍋賽道消費需求正在多元化
半年前,機器人還是車企提升估值的特效藥。在特斯拉發布機器人視頻后,十多家車企都蹭上機器人概念,而且也有足夠多的理由:硬件復用性、軟件層遷移、資源共享……這是一座尚待挖掘的金礦,也是比汽車更具增長空間的好生意。 但如今看來,“整個行業都在放衛星”。包括特斯拉在內,讓機器人進工廠的計劃目前都只是PPT。大部分機器人在汽車工廠都只是“實習”,他們離跟上工人的操作效率還差得遠。那麼,機器人實際參與生產,到底還有哪些難點?技術的拐點,何時才能到來? 【時間軸】 02:44 “如果汽車已經定型80%,那機器人的標準化還不到20%” 05:48 “即使是特斯拉,也没有足夠的數據去訓練機器人模型” 07:14 想進一步取代工人的機器人,連搬箱子都做不好
從北京外國語大學畢業的牟女士,曾經做過翻譯,之后進入武漢一所國際學校任教。2024年,當國內越來越多的人都競相追求一份穩定工作時,她卻作出了一個令人意想不到的決定:放棄穩定且體面的教師工作,奔赴非洲創業。 在坦桑尼亞,她從服裝行業開始,歷經初期的成功、開展直播業務和拓展品類的失敗,而今三度在盧旺達創業,進入了財稅、軟件和人力資源的新領域。一路走來,都有哪些辛苦與趣聞? 【時間軸】 01:14 服裝行業“試煉” 05:33 床品玩具“折戟” 08:36 雇工合夥人“暗礁” 10:04 盧旺達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