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聊聊如何通過鍛煉改善肌肉減少問題。門診老病人的故事告訴我們,隨著年齡增長肌少症成為常見問題。它會導致腿部無力甚至摔跤。怎麼辦? 01:21 兩招改善“少肌症”:攝入優質蛋白質以及加強活動 02:00 下蹲起立法:提升下肢肌肉活力和力量的有效鍛煉方法
從郭女士父親十多年前的病例到郭女士最近的身體狀況,一個關於選擇手術與否的故事,展開聊聊醫療決策背后的考量,有時不手術是最好選擇,有時則必須儘快手術。背后的原因是什麼?一起探討吧~ 02:00 醫生的建議與患者的決策:手術治療的個體化考量 04:00 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探索醫療領域的個性化解決方案
每期一個門診故事,化解焦慮 本期講述:我們繼續來聊聊康復期的健康誤區。這次要提醒大家的是幾種看似“有益”或“爽快”,實則可能讓身體“雪上加霜”的行為。 康復期過度鍛煉、衝涼水澡、吹空調……這些急於求成的“硬核”恢復手段,反而可能拖慢康復進程,甚至引發新的問題。聽友們快來一起聽聽吧!
每期一個門診故事,化解焦慮 本期講述:何裕民教授結合臨床經驗,揭示職業如何影響健康,探討了長期從事同一工作對大腦結構的影響,以及這種變化怎樣反作用於人的疾病過程和康復之路。不同的職業特點不僅塑造了我們的行為模式,甚至可能改變大腦結構,影響健康狀況。那麼如何平衡工作與生活,保持身心健康呢? 01:06 以醫生與非醫生為例,醫學研究報告表明:長期從事職業會導致腦區變化 02:18 長期從事某種職業,會對健康產生影響,需要適當調整工作與生活的平衡。
每期一個門診故事,化解焦慮 本期講述:今天聊聊用新方法對抗癌症的故事。科學研究發現阻斷次要基因剪接可能對腫瘤治療有好處,甚至有人嘗試這種方法控制了小細胞肺癌。聽起來神奇吧?雖然還在理論階段,但給我們帶來了新的希望。這個方法真能讓癌細胞自然生長而不會失控嗎?背后的科學原理又是啥呢?一起來探討下吧。 00:57 環境學家的思路:利用自然生長方式控制植物發展 03:01 新科學研究思路與植物“剪接”原理的異曲同工之處
每期一個門診故事,化解焦慮 本期講述: 有聽友會控制不住地經常摳鼻孔或用力擤鼻涕嗎? 這個看似不起眼的小動作,其實和掏耳朵一樣,背后也藏著不少健康學問。 偶爾清理鼻腔很正常,但如果形成“不摳不舒服”的習慣,就值得注意了。 那這個小習慣背后有哪些健康隱患呢?一起來聽聽吧!
每期一個門診故事,化解焦慮 本期講述:有聽眾喜歡掏耳朵嗎?那種酥酥麻麻、仿佛靈魂一顫的感覺,確實很讓人上頭。但你有没有想過,這個看似解壓的小動作,背后可能藏著不少健康隱患?想知道的朋友,一起來聽聽吧!
何裕民教授帶你深入了解抑鬱與焦慮的那些事兒。抑鬱症和焦慮症有什麼區别?它們又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聽聽古人的智慧,了解現代醫學的觀點,讓我們一起面對這個問題,不再回避。中藥里的一些常見成分竟然也能有所幫助!快來聽聽吧! 00:44 重視抑鬱和焦慮:了解它們的不同症狀和危害 02:48 “抑鬱傾向”與“抑鬱症”的區别 03:38 如何用中藥改善“抑鬱”?
今天聊聊壓力與焦慮那些事兒。從門診故事聊到生活煩惱,你會發現身邊不少人正深受其擾。它們看似相似卻又不同,一個是明確事件帶來的負擔,另一個則是無來由的恐懼感。你是否也常被莫名的情緒困擾?嘗試放空心情走進自然或深呼吸法,或許能幫你緩解一二。 01:22 壓力與焦慮:了解它們的不同,擺脫現代生活中的困擾! 03:43 焦慮、壓力大?試試深呼吸和放鬆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