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安,我是晏飛,今天是攝影早自習陪伴大家的第2453天。 春天到了,又到了拍花的季節,所以今天這期早自習我就想介紹一個很實用的拍花的技巧。想到這個技巧是因為上週我正好去北京郊區六環外的一片千畝梨園,據說里面有好多這種兩三百年的老梨樹,因為這個地方是有一個特產叫京白梨,我就想去看看拍拍花。 可是到這個地方我發現這個說是一個主題公園,但其實整個這3000畝的梨園,除了梨樹幾乎什麼都没有,它就是在梨樹中間開了一條土路,這就算這個主題公園的一個主干道,然后在主干道兩邊有一些擺攤的攤販,賣一些吃喝玩樂的東西。 © 晏飛 我沿這條路從頭到尾走了一圈,就没拍到什麼特别滿意的照片,拍到的照片大概就是這樣,我也放在上面給大家看一下。這個拍攝技巧大家應該都會吧,就是以天空為背景,這樣背景就比較干淨簡潔。但是這樣的照片拍多了就覺得有點膩,就全都是天空為背景。另外我覺得它也有點寡淡,因為梨花本來就是白色的,然后綠色的葉子,再配一個淡藍的天空,我覺得這個顏色好像(不知道是不是上了年紀)覺得有點不夠出彩。 我拍完了就沿著主路溜了一圈就往回往大門走,快走回到門口的時候,我發現路邊有一個打氣球的攤位,就是把氣球掛在布上掛...
掃碼關注我的視頻號 上午10點直播間學攝影 早安,我是葉梓,今天是攝影早自習陪伴大家的2452天。 Photo by Alexander Andrews on Unsplash 有位同學私信我問我:葉老師,我想買一些國外的大師的攝影作品集,請問有没有推薦的購買渠道?買書其實相對比較簡單,京東、淘寶搜一搜就可以了,淘寶的話注意别是一些小賣家,别買到盜版的就行。但其實最關鍵的問題是你要買誰的書呢?讓老師來推薦嗎?未必適合你,或者是朋友推薦的就更不好說了。 我們也不可能說把大師們的作品都買回來來囤著,其實是有這種情況的,很多人有那種囤貨習慣,就是囤相機、囤鏡頭,囤攝影的附件,比如說濾鏡啊什麼的,是吧?然后也囤了一大堆的攝影書,總覺得書買到手了,就覺得自己學到手了,其實這是非常低效的一種方法。不要盲目的去買這種攝影的作品集,因為作品集是以圖片為主,文字是比較少的,簡單的去閱讀作品集,你很難說你會從中吸收到什麼有價值的東西。那我們應該怎麼去選購作品集和畫冊呢?我給你三個切實可行的建議: 薇薇安·邁爾的紀錄片《薇薇安·邁爾:誰動了保姆的照片》海報 首先是最容易實現的,其實有很多攝影大師或是藝術大家們都有電影、有紀錄片。你可以...
掃碼關注我的視頻號 上午10點直播間學攝影 早安,我是葉梓,今天是攝影早自習陪伴大家的第2451天。 今天直播的時候有同學問我說:老師,我相機剛買,怎麼用都用不會,一頭霧水。這是一個蠻常見的現象,那麼今天我們就來梳理一下相機攝影入門,我們到底應該怎麼去設置它的參數? Photo by Andre Furtado on Unsplash 用最簡單的話來講,相機的所有參數是圍繞三個效果進行的。第一個就是要拍清楚這張照片,想拍的人或者事物不應該是模糊的樣子,這個跟對焦有關。第二是拍亮堂這張照片,注意它不能太暗,當然也不能過於的明亮,這個就叫做控制曝光。第三個部分是要控制照片的顏色,這個是跟色溫有關。再復雜的相機其實就這三大組成部分。 Photo by Annie Spratt on Unsplash 那我們到底從哪開始學呢?我給大家一個建議,你先把相機設到全自動檔,或者是P檔——程序優先檔。這種檔位雖然看上去比較傻瓜,没什麼可以控制的參數,但至少它可以先幫你拍出不會犯大錯的照片。你先習慣習慣這個相機,拿出去拍拍照片,把注意力先放在構圖、光線、色彩等等的其他的一些審美的要素上拍,出點好照片來,自己是不是也更有成就感了? © 葉梓 那麼接下來你可能就...
掃碼關注我的視頻號 上午10點直播間學攝影 早安,我是葉梓,今天是攝影早自習陪伴大家的2450天。 經常有同學會遇到這樣一種矛盾,手頭有臺相機,然后也喜歡用手機拍照,他就會問我說老師,我到底應該是用相機先學呀還是手機先學呀?用手機拍照總覺得有點可惜,感覺不是那麼嚴肅認真,拍攝的畫質也不是那麼放心,用相機拍照吧,又總覺得難帶又搞不懂,相機難度會比較大。 我今天先給大家一個標準答案,就是我真的是建議你從手機開始學攝影,為什麼呢?我給你三個方面的原因: Photo by Emmanuel Lau on Unsplash 第一,現在的手機你真不能說它一定比相機差。是,它感光元件是小一點,如果論極端條件下的畫質可能是差一點,但是它也在很多時候會比相機更好。因為手機有更強大的芯片,還有網絡聯網的能力,它可以把圖片上傳到雲端去申請雲端的支援,它可以用AI來協助拍照這件事。所以並不是什麼時候相機的畫質都比手機好的,尤其是你對后期處理還不太了解的時候,那麼手機的機內處理或許能幫上你大忙。 Photo by Math on Unsplash 第二個原因呢,是手機的操作明顯比相機要簡單。相機有那麼多的按鈕要去學,不說别的,就說什麼叫焦距,什麼叫定焦,什麼叫變焦...
掃碼關注我的視頻號 上午10點直播間學攝影 早安,我是葉梓,今天是攝影早自習陪伴大家的2449天。 忘憂草同學在早自習后方留言,說老師請教一下,最近有很多人也不出去拍照了,就在家里面AI合成照片和視頻,你怎麼看這個現象? 關於AI和攝影,其實我在很多地方都談過很多次,今天我就再講講我的看法。 AI繪制的照片 Image by AstroAi from Pixabay 首先,它們倆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東西。AI其實我把它視作為繪畫,它可能畫的超逼真、超寫實,甚至有時候會和攝影混淆在一起,但是本質上它像繪畫一樣自由,可以隨心所欲地去創作。 © 葉梓 而攝影的本質是對生活的記錄,即便你是擺拍,你也得在真實的世界中有這個人有這個場景再去擺拍。即便你是在表演别人的生活,那你至少也得有服裝,也得有造型,也得有一個豪華的酒店擺在你的背后,對吧?所以這些一切的東西都是在真實世界中存在過的瞬間,這是它們倆最大的不同。 所以如果你說我就想把腦中的圖形表現出來,那以前我們用繪畫,現在學畫畫太復雜了,是吧?我們就直接用AI就好了,想到什麼做出什麼。AI的本質是把繪畫的門檻降低了,但是它也是好事,它幫我們把我們思想的表達變得更自由了一些。但不管怎麼樣...
掃碼關注我的視頻號 上午10點直播間學攝影 早安,我是葉梓,今天是攝影早自習陪伴大家的第2448天。 上週没有更新早自習,我去了趟香港,參觀了一年一度的當代藝術的盛會——巴塞爾藝術展。除了疫情期間,基本上每一屆巴塞爾我都會去,每次去也都有一些新的感觸,這些感受不一定是來自於作品本身的,也可能是來自於我觀察那一些看展的人所引發的一些思考。 比如說這一次我就有一個非常有趣的觀察,我發現在那麼多的藝術展品中,被圍得水泄不通的,大家最為關注的,會拿起手機相機來拍的,就是那些有鏡面反光的、從作品里能看到自己的照片。我自己也不免俗啊,你比如說這一個圓圓的凹面鏡,它上面有點顏色,我就對著這個凹面鏡從正面拍自己,拍出來呢就是下面這張照片這樣子。 © 葉梓 拍攝現場 © 吳創 上面有一些顏色的疊加,一些質感的疊加,甚至有些灰塵都能看得到,然后我在中間拿著手機遮著我的臉。這個鏡子前我好多學生都跟我一起在那里拍了照片,還拍了合影。 © 夢蝶 還有一個碎鏡子,就是那種切割成三角形的,我在鏡子前也自拍了照片。本來我的想法是站在某一個距離、某個角度,剛好能夠把自己割成2~3塊的鏡子的畫面,但是因為后邊人太多了...
掃碼關注我的視頻號 上午10點直播間學攝影 早安,我是葉梓,今天是攝影早自習陪伴大家的第2447天。 昨天我們有提到格式塔閉合,有提到它的兩種應用,一種是故意不給出讓畫面完整的事物或者是人物,讓觀眾自己去填補在腦海里,或者是你干脆幫他填上。其實格式塔閉合不光是有關於人物、動物在畫面中是否出現的,它還可以是曝光的或者是對焦的。 © 葉梓 比如說我這里有一張照片拍的是天壇公園,大家一看就知道是吧,祈年殿。但是我的對焦是對在了前方的鬆枝上面,后面的祈年殿和燈都是模糊的,包括那些其他的樹都是模糊的。 Photo by Roberto Nickson on Unsplash 那麼像這種對焦在近處,讓遠處模糊的畫面,它也可以用在人像攝影時。比如說你身后有非常漂亮的建築,你可以對焦在建築上,讓人物故意的產生一種模糊。這種做法就會讓畫面中出現一種空白,出現一種未知,然后讓觀眾自己去想象未知的東西應該是什麼樣子的,那個人物他就可以想象是他自己或者是他身邊的重要的其他人。 Photo by HONG FENG on Unsplash 剪影式的拍攝方法不也是這樣的嗎?在曝光的時候,我們可以選擇非常明亮的背景和相對比較暗的人物,然后把這個人物拍成黑漆漆的樣子。當然...
掃碼關注我的視頻號 上午10點直播間學攝影 你好,我是葉梓,今天是攝影早自習陪伴大家的2446天。 經常有人問我說:老師,在這里照片應該怎麼拍?應該有哪些技巧?問這個問題就好像是說我們拍照的目的就是去完成這些技巧,有點像是小學的時候做填空題,或者是按照一個數學的公式去寫出答案。但實際上攝影它不像是個理科,它其實更像個文科,它像是文學,拍照的目的遠不只是去完成某個公式這麼簡單。 我今天給你提供一個新的思路,這一個思路可以有兩種完全不同的做法,下次你拍照的時候就可以去試試這麼干。這個做法要從心理學開始講起,因為一張照片不僅是你在創作、你在拍攝,也是觀眾在觀看,那一拍一看,它才完成了這個信息的傳遞。而從觀看者的角度來看照片的時候,他們的心里會有一種叫做格式塔閉合的這麼一種心理的規律。什麼意思呢?就是觀眾在看一個照片一個畫面的時候,他總是期待這個畫面是完整的,整個故事是完整的。 Photo by Andrew Shelley on Unsplash 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拍過空的椅子,如果拍過的話,你可以在底部留個言告訴我一下。空椅子總會讓我們覺得那個地方曾經有個人或者即將坐過去一個人,看著是一個靜物場景,但是它又充滿了故事感。怎麼...
大家好,今天攝影早自習陪伴大家的第2445天,我是哢圖攝影教育中心的講師李明。 © 李明 前幾天很開心,參加了廈門一家很漂亮的一個醫院的一個藝術療愈的分享沙龍,因為是我的一個醫生朋友推薦的,讓我去聽一聽。結果去了真的發現真的是去聽一聽,因為主題是關於音樂治療團體的體驗,我覺得蠻有意思的,原來藝術療愈其實已經發展得越來越系統了,不是簡單的聽聽音樂放鬆一下,而是比如說從如何為來訪者選擇容易產生共鳴的音樂,如它的播放和演唱的方式,甚至后續如何引導討論的步驟都有一些講究。兩個小姑娘短短幾十分鐘應是在一個非常嚴肅的會議室里,讓一群很多都是第一次接觸藝術療愈的人都感受到了音樂療愈的魅力和療愈作用。 © 李明 回來我就想了,音樂療愈、繪畫療愈、藝術療愈,其實現在國內都發展的不錯。唉,那麼我們攝影其實它也是一種藝術啊,那攝影可以療愈人嗎?其實之前葉老師已經提過了,我也很有感覺,攝影其實確實有很好的療愈作用,但是到底它能否形成一個系統,是否有科學的依據?攝影術它本身起源於國外,而且攝影療愈的發展國內好像我還没有聽到很多的聲音,想來想去,遇事不決,於是我找了最近的網紅 AI——Deepseek問了問,結果答案看...
掃碼關注我的視頻號 上午10點直播間學攝影 早安,我是葉梓,今天是攝影早自習陪伴大家的第2444天。 不知道你在網上有没有見過很多照片會加上文字呢?我看有很多攝影愛好者也在自己的照片上加字,但是有的時候加的不是個位置,或者說是字體啊各個方面不是很恰當,最后就導致這個照片反而變得不好看了。 那麼加字到底有什麼講究呢?我今天給大家提供三個思路: 第一,就是你要知道什麼時候需要加字。一般來說照片的構圖都是很精致的,在這種已經很好的構圖上,如果再加東西的話,其實是有一點畫蛇添足的這種感覺的,有的時候加上了字啊、圖形啊反而是破壞了這個照片的構圖。 © 葉梓 所以我們可以反過來講,就是如果一個照片它的構圖上有一些問題,尤其是有過大的面積的空白的時候,在空白處加字,其實反而可以填充這個空白,重新賦予照片以均衡感,讓它不會向一邊倒過去。所以,你可以把整個文字視作整個圖形的一部分來進行整體的一個排版,而不是說我想加哪里加哪里,我覺得我有想說的話、想抒發感情,我就非得往一張照片上加字。 加字的時候要用什麼樣的字體,什麼樣的顏色,什麼樣的形式呢?其實這個歸根結底就是一個排版問題,是個設計問題。我自己在大學的時...